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9日電(劉映)6月28日,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等六家專業(yè)機構,聯合發(fā)布《“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幫助公眾更全面了解相關科學知識,呼吁和支持監(jiān)管部門繼續(xù)重拳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及超范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呼吁企業(yè)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規(guī),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
《共識》指出,我國對各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劑量都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標準,按規(guī)定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了全方位的科學、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品種和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共識》還就常見的防腐劑、甜味劑、著色劑、抗氧化劑、增稠劑等食品添加劑進行了介紹。
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由來已久
據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博士介紹,食品添加劑使用的歷史十分久遠,制作豆腐時使用的鹵水(凝固劑)、蒸饅頭時加入的堿(酸度調節(jié)劑),以及烤面包時使用的小蘇打(膨松劑),都是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隨著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科學家也研發(fā)了許多新的食品添加劑,以滿足食品加工和運輸存儲過程中防腐、保鮮、改善食品性狀和風味等需求。
例如,甜味劑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之一。甜味劑甜度高,但多數不參與人體代謝,一些食品和飲料中都會使用甜味劑,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紐甜等。以甜味劑代替糖,可以在保證食物和飲料口感的同時,有效降低含糖量。
再如防腐劑,食物很容易因微生物滋生而腐敗變質,威脅人們的健康,這曾是很多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源。在防腐劑出現之前,人們主要通過糖漬、鹽腌、曬干等方式保存食物。防腐劑的出現,解決了某些食品的保存和遠距離運輸的難題,著色劑又稱食用色素,主要目的是賦予和改善食品色澤。食用色素的使用歷史悠久,被廣泛用于食品生產和加工。常見的色素有紅曲紅、姜黃、以及β-胡蘿卜素、焦糖色、檸檬黃、日落黃等。
食品添加劑如何做到安全?
據介紹,我國對各類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劑量都制定了嚴格、詳細的標準,按規(guī)定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經過了全方位的科學、嚴格的安全性測試和評估。同時,有關部門還規(guī)定,只有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使用食品添加劑時,方可使用。制定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限量是以動物實驗的安全劑量除以安全系數(通常為100倍),推算出人在終身每天攝入的情況下的安全劑量。另外,我國目前批準使用的合成食品添加劑,都是已經在兩個以上發(fā)達國家批準使用的。
非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劑
當前消費者對于食品添加劑產生疑慮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不法商家使用“非法添加物”。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工業(yè)明膠等,都是非食用物質,不是國家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禁止向食品中添加這些非食用物質。
《“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科學共識》由科信食品與營養(yǎng)信息交流中心、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食品衛(wèi)生分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食品與營養(yǎng)科學傳播聯盟,共六家專業(yè)機構基于相關科學依據,聯合制定并發(fā)布。